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喀什大学主页 | 专题网站首页 | 活动动态 | 经验交流 | 学习访谈 | 专家论坛 | 知识须知 | 金句集萃 | 资料库 
最新通知
更多>>
尚无内容。
图文速递
更多>>
专家论坛
专题网站首页>>专家论坛>>正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实践、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
2019-10-11 09:48 韦安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人民网-理论频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而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需求作出的郑重回应。

 

一、历史实践:造福人民的行道之旅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回应民众新的价值需求、解决新的时代课题、创造新的伟大飞跃。回望历史起点,重温原初之心和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把握历史变迁大势,确立的立党之本;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情势,明誓的立民之心;是我们党肩负改造历史重任,宣示的立新之意。审视历史节点,勿忘初心依旧,使命在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启民族振兴之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起点。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家作主为使命,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方式,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经过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站在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以磅礴气势展示大国国威,彰显历史底蕴,中国人民以昂扬的斗志和冲天的雄心走上了民族振兴的历史征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开拓民族发展之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以发展生产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为使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进程,郑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实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打破了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极大地解放思想,冲破藩篱,激发人民勇于创新的意识;极大地改变贫穷和落后的面貌,激励人民走向富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怀揣初心,以改革开放的意志肩负使命,奋力开拓民族发展之路。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是最硬的道理,全面发展是最高的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最好的路径。 

(三)社会主义建设奋斗新时代,开辟民族强盛之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至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和实现路径,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郑重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对人民作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庄严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产生新飞跃,理论思维更加成熟,话语表达更加自信,实践逻辑更加缜密;意味着“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中国方案”的价值参照、“中国智慧”的价值追求越发彰显时代意蕴和当代意义;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为实现中国梦,“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二、内在逻辑:造福人民的道统传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个理论命题,蕴含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内在逻辑。追本溯源,共产党人的“初心”源于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一)探寻初心中的文化脉络,展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性

初心中的党内政治文化伴随党的历史征程不断孕育和成熟,形成了源头清晰、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的党性政治文化思想体系。毛泽东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邓小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鲜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改革开放的根本判断标准,归根结底是为了给人民以最大的实惠和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民主体论,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之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完成初心,实现使命的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加强政治文化修养能够增强使命意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目标,牢记历史使命;加强道德文化修养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底蕴,彰显当代理想价值的时代意蕴;加强理论文化修养能够拓宽理论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理论精髓,实现新飞跃,达到新高度。 

(二)厘清初心中的思想源头,阐明新时代精神的开创性

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2017年10月3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行,专程前往上海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中华民族经过近100年的奋斗,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向伟大复兴,靠的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红船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伴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崭新时代。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立于历史的潮头,引领时代的发展;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置身改革的前沿,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前行;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肩负职责和使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初心中的思想源头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精神的逻辑起点,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精神的梦想起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近100年历史,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约30年历史,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历史,都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矢志不移、契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顺利、平坦、得势的时候需要对胜利、对目标的恒心,坎坷、挫折、低谷的时候更是需要有恒心、有毅力,不动摇、不放弃。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正是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立场,不断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从一个个胜利走向了更大的胜利。

(三)把握初心中的思维向度,明示理想坐标的标识性

初心中蕴涵着多轨迹的思维向度,对照目标的终点和理想的高点,标识度清晰,指向性鲜明。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和纲领体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守的价值理性,更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价值旨归。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以非常优美的语言充满激情地表达这一崇高理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就是人民的立场,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的自由和解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平等、不自由以及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条件和发展成果都不能由人民共享,因此,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同富裕、人人共享的新社会为目标。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造福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蕴含并贯穿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逻辑前提。理顺理论逻辑,传承和发扬不忘初心就是要谨记角色定位、责任担当和使命要求;就是要抱定理想,认准来路,践行使命;就是要沿着正确的航向,行稳致远,驶向彼岸。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推演和表明初心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追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逻辑”的标注,展示新时代的发展思路;以理性的价值思维宣示和阐释初心中的理想目标和现实意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价值”的标签,展现新时代的发展导向;以清晰的理论思维明确和描绘初心中的实践要求和美好愿望,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道路”的标线,明示新时代的发展旨趣。 

三、现实路径:造福人民的实践要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永葆初心,践行使命的现实保证。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走精准扶贫攻坚之路,攻坚克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高度,对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意志之坚、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今年4月15日至 17日在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总书记走进重庆石柱县的学校、农村,向群众面对面地实地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主持召开解决“ 两不愁三保障” 突出问题座谈会,擂响了催征的战鼓,吹起了冲锋的号角。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年 4月亲临视察时指出,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在自治区成立 60周年之际,亲自题词“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这无不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克服“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的消极思想,崇尚“精准扶贫,功在不舍,精准脱贫,志在必得”的实干精神,着力挖“贫”根,寻“困”源,既有政策兜底,又有措施保本;既能对症下药,又能实现增收;既要因地施策,又要符合民意,坚持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的实践理念,保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二)择全面小康决胜之路,兑现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时间来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2019年4月2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要正确认识面临的短板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因此,决胜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既要对扶贫、脱贫的困难和复杂情况保持清醒的认识,又要在扶贫攻坚中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坚持辩证思维,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既不能擅自拔高标准,吊足胃口,又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敷衍了事;坚持系统思维,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系统性建设工程,既有脱贫攻坚任务,还有高水平小康建设要求,既有局部的阶段性举措,还有全局的总体性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定现代化强国复兴之路,实现梦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中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和实践要求,涉及到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绘制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路线图。 

强国的标志体现在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不仅保持体量大、总量大,而且要求发展质量高,社会效益好;体现在新时代话语体系日臻成熟,不仅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向全世界推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体现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感召力越发强大,不仅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要发扬新时代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把握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蓝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根据实践经验和实践要求而绘制的,也是在永不懈怠的伟大斗争和接续奋斗中变成现实的。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从党内看,我们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从领导干部看,我们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机。越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越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越是要坚守信仰,坚持信念,坚定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正是在历史性的实践中,我们沿着科学的路线图,引领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不断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实然和应然的统一。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9 Kash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喀什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版权所有